找回密码
 新注册用户
搜索
查看: 4200|回复: 1

[转帖] 面对世界最大的强子对撞机,我们担忧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29 23: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面对最大的对撞机:我担忧什么
■萧雨年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9-29

    最近,周长达27公里的世界上最大的强子对撞机在法国与瑞士边界地下100米深处开始工作。这台对撞机非常昂贵,造价高达80亿美元。造这么大又这么贵的东西,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大型强子对撞机被科学家称为探索微观世界的“哈勃望远镜”。科学家们用它把粒子的能量提高到140亿年前发生宇宙大爆炸时的程度,然后让粒子发生对撞。观察对撞结果,可以帮助科学家们了解:自然界存在未被发现的粒子吗?物质的起源是什么?宇宙的起源是什么……
   
        于是,略微知道一些黑洞概念的人很担忧。这么高能量的粒子对撞,有可能产生出一种叫黑洞的物质。按照定义,黑洞有极强的引力,足以捕捉包括光线在内的任何物体。这些人认为,大型强子对撞机在其粒子发生撞击时可能会产生的黑洞不仅能吞没整个地球,而且还能吞噬整个星系。据说,就因为这个幻想中的凶兆,一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教授还受到死亡威胁。

      真正的物理学家对此不以为然。牛津大学著名物理学教授、曾写下著名的《时间简史》的霍金说:“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类似能量级的粒子对撞每天要发生几百万次,地球毛发不损。”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著名物理学家陈和生说:“自1980年代就有人以对撞机有可能会产生黑洞毁灭地球为由予以反对,并多次诉诸法庭。然而,与此同时地球照样旋转。实际上,这些对撞机根本达不到形成黑洞所要求的能量规模,差着不知是多少个数量级呢。”而德国的物理学家则调侃:最好能出现一个吞噬所有税单的黑洞……

      看来,这台强子对撞机是安全的,我们不必担忧地球会被吞噬。

      不过,地球没有被吞噬的危险,并不等于人们就没有任何其他的担忧。

      面对最大的对撞机,我担忧的是:中国科学界的希望在哪里?

      根据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的数字,来自全世界各国的9000名科学家齐聚这个巨大的科学项目中。召集、组织、协调这么多国家的这么多科学家一起工作,中国科学界似乎不曾办到过。

      在近百亿美元的总费用中,德国出了20%,英国出了17%,法国出了14%,美国出了5%,剩余部分由其他国家分摊。说服这么多国家的政府捐献出这么多钱来制造和运作这台强子对撞机,中国科学界似乎也不曾办到过。

      这次物理实验的主要科学理论都是外国人提出的。例如,粒子物理基础——电弱统一理论,就是由Sheldon Glashow、Abdus Salam 、Steven Weinberg在1960年代提出的。这台强子对撞机所要寻找的希格斯玻色子是英国人Peter Higgs提出的。这就是说,中国科学界在这个领域的理论创造还亟待努力。

      那么,中国科学界的希望在哪里?我想:这既寄托在中国科学家的身上,也寄托在每个普通中国人的身上。

      因为粒子物理非常艰深,要想在粒子物理研究中获得成果,就等于摘取科学桂冠上的明珠。中国只有培养出世界上最聪明的科学家,并让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粒子物理和加速器物理的科学研究,中国才有可能接近那颗明珠。而这又离不开每个普通中国人的努力!因为对一个国家而言,研究粒子物理和加速器物理需要占用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只能由所有中国人共同承担。如果我们每个人每年生产出的财富只能保证自己的温饱,那么,中国不仅拿不出资金去建造大型粒子加速器,也养不起科学家,中华民族只能年复一年地做着简单的重复劳动。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以科学精神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努力以科学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我们才能提高生产效率,生产出更多的附加财富,用这些附加财富我们才能去支持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不必为养家糊口而改行转业,集中精力做科学研究。从这个角度看,只有每个普通人都变成自己生产领域里的“科学家”,中国才有机会出现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直至独立创造最先进的科学理论,进行最先进的科学试验。


[ 本帖最后由 xingyuan 于 2008-9-29 23:57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 16: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吞噬整個星系的話,我想整個星系已吞噬了百萬多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官方淘宝店开业啦~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分布式计算总站 ( 沪ICP备05042587号 )

GMT+8, 2024-4-28 19: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