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roject@Home”的版本间差异

来自中国分布式计算总站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以内容“{{Stub|Kehq|新页面}} 准备编辑”创建新页面)
 
(Infobox)
第1行: 第1行:
 
{{Stub|Kehq|新页面}}
 
{{Stub|Kehq|新页面}}
 
准备编辑
 
准备编辑
 +
{{Project
 +
| name =OProject@Home
 +
| logo =None
 +
| screenshot =None
 +
| caption =None
 +
| developer =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空间科学实验室[[Image:United_States.gif]]
 +
| released ='''1999年5月17日''' 以独立运算平台公开运行,对独立平台的计算程序称为 [[SETI@home Classic]] 。<br>'''2005年8月27日''' 开启基于 [[BOINC]] 平台的计算程序。<br>'''2005年12月15日''' 结束独立运算平台的 [[SETI@home Classic]]。<br>'''2006年5月3日''' 开始新程序版本并运算新任务的 [[SETI@home Enhanced]],该程序于2007年8月更名为 [[Multi-Beam]](针对新的多束数据采集器)。<BR>'''2008年7月中旬''' 融入 [[Astropulse]] 计算任务。<BR>'''2008年12月18日''' 开始支持 CUDA 的 GPU 计算程序,运行 [[Multi-Beam]] 任务。
 +
| app ={{app/Windows}}{{app/Linux}}{{app/Mac}}{{app/Solaris}}{{app/NVIDIA}}{{app/AMD}}
 +
| platform ={{platform/BOINC}}
 +
| subproject =[[Multi-Beam]]、[[Astropulse]]
 +
| status =运行中/开放注册
 +
| genre ={{genre/物理学}}、{{genre/天文学}}
 +
| website =http://setiathome.berkeley.edu/
 +
| rss =http://setiathome.berkeley.edu/rss_main.php
 +
}}

2013年3月8日 (五) 18:33的版本

Stub icon.png 这个页面或段落的内容需要扩展
由于信息不足等原因,这个页面或段落只提供了较少的内容,请了解相关内容的Wiki用户协助扩展。
用户 Kehq 给出的意见是:新页面 。
欢迎其他用户前往讨论:OProject@Home发表见解。
欢迎无wiki账号的用户到论坛Wiki系统讨论区注册)参与讨论。

准备编辑

OProject@Home
OProject@Home logo
OProject@Home logo
None
None
开发者 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空间科学实验室United States.gif
版本历史 1999年5月17日 以独立运算平台公开运行,对独立平台的计算程序称为 SETI@home Classic
2005年8月27日 开启基于 BOINC 平台的计算程序。
2005年12月15日 结束独立运算平台的 SETI@home Classic
2006年5月3日 开始新程序版本并运算新任务的 SETI@home Enhanced,该程序于2007年8月更名为 Multi-Beam(针对新的多束数据采集器)。
2008年7月中旬 融入 Astropulse 计算任务。
2008年12月18日 开始支持 CUDA 的 GPU 计算程序,运行 Multi-Beam 任务。
计算程序 WindowsLinuxMac OS XSolarisNVIDIAAMD
子项目 Multi-BeamAstropulse
项目平台 BOINC 平台
项目类别 物理学天文学
项目状态 运行中/开放注册
官方网址 OProject@Home
项目文献 分类:OProject@Home 相关文献
http://setiathome.berkeley.edu/rss_main.php 通过 RSS 获取项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