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Stardust@home”的源代码
←
Stardust@home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Project |name=Stardust@home |logo=Logo_Stardust%40Home.png |screenshot=Focus_movie.gif |caption=虚拟显微镜的动态对焦效果 |developer=NASA /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released=2006年8月1日启动 |app=支持图像显示以及JavaScript的浏览器 / 显示分辨率至少为 800x600 |platform={{platform/独立}} |subproject= |status=运行中 |genre={{genre/人工协作}}、{{genre/天文学}} |website=http://stardustathome.ssl.berkeley.edu/ }} [[Stardust@home]] 是一个公众科研项目,它希望志愿者来帮助搜索星际尘埃撞击所产生的痕迹,该项目于 2006 年 1 月开始正式运行。 从 2000 年的 2 月到 5 月,以及 2002 年的 8 月到 12 月,星尘号飞船将它的“星际尘埃收集器”(SIDC),也就是总面积约为 0.1 平方米的一些气凝胶块,暴露在星际尘埃中。该收集器包含了大约 130 块 1 到 3 厘米厚的、固定在铝制腔体内硅基气凝胶。 为了寻找星际尘埃的撞击位置,气凝胶上总共有超过 70 万个的位置都得在高倍放大后拍摄成照片,而这其中每一个位置都要拍摄 40 张,然后就组成了我们所说的“焦片”(focus movie)。[[Stardust@home]] 将把这些影片分发给网络上的志愿者。和一般的分布式计算项目不同,它不需要占用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而只是通过计算机来给志愿者分发任务。这种方法和以前的用于寻找火星上的火山的 Clickworkers 项目相似。 志愿者必须通过一个测试后才能正式参与本项目。一旦完成注册并通过测试,志愿者就可以说访问基于网页的“虚拟显微镜”,然后就可以通过上下调整焦平面来开始搜索星尘撞击的痕迹了。 作为对志愿者的鼓励,[[Stardust@home]] 将允许第一个找到特殊星尘颗粒的人来给该颗粒取名,另外,发现这些特殊颗粒的人将在相关的科学出版物上被列为合作作者。 =='''项目计划表'''== {| |1999年2月7日 |星尘号成功发射 |- |2000年2~5月 |收集首批星际尘埃 |- |2002年8~12月 |收集第二批星际尘埃 |- |2004年1月2日 |星尘号成功穿越“Wild-2(怀尔特-2)”彗星 |- |2006年1月15日 |回收星尘号 |- |2006年4月21日 |开始扫描星尘号的星际尘埃收集器 |- |2006年5月17日 |正式推出 Stardust@home 网站 |- |2006年8月1日 |正式发布 Stardust@home 的完整版本 |} =='''延伸阅读'''== *[[Stardust%40home:技术问答]] *[[Stardust%40home:名词解释]] *[[Stardust%40home:常见问题解答]]
本页使用的模板:
模板:Genre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Genre/人工协作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Genre/天文学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Infobox/end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Infobox/header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Infobox/image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Infobox/item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Infobox/start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Platform/独立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Project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
Stardust@home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变体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关于我们
教程指南
文献资料
项目介绍
程序下载
分布式论坛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