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2-24 16: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b、全球大气环流
⑤热带
热带,这一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气候主要受大规模的大气对流的影响,就是那些出现在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the ITCZ)区域的东西。这一现象是季节性的,取决于哪一条纬线离太阳最近。在春秋分时期,赤道离太阳最近,在12月,南回归线离太阳最近,而在6月,北回归线离太阳最近。迅速爬升的热空气形成积雨云出现在ITCZ区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热带可以常常看到倾盆的暴雨和气势磅礴的雷暴现象。
通常,热带气候炎热潮湿,温度变化的季节性比温带气候要弱得多。另一方面,其它气候的特征,比如降雨及风,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季候风。
最有活力的热带气候系统就要数热带气旋了。它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太平洋东部地区被称为飓风,在印度洋被称为旋风,在太平洋西北部地区被称为台风。它们是典型的低气压系统,它的面积有200-2000公里宽,风速超过120公里每小时。它们由厚厚的积雨云组成,从海平面一直延伸到12公里高的高空,围绕着低气压的风眼呈螺旋状旋转。它们自热带海洋上生成,但是却只限于南北纬5度之间的区域,因为这里的科里奥利效应很弱。它们一旦登陆并离开生成它们的那些温暖的海水以后,它们就迅速的衰减了。
我们目前使用的模型(译者注:估计指CPDN)还不能很好的运用到生成中的飓风,因为网格对相关过程的分析运行还很粗糙。
季候风是热带气候的另外一个特征,它源于大陆和海洋差异,以及季节对气候的影响。大陆比海洋的冷热变化得更快是由于大陆的热容量相对较低。这就意味着,在冬天,大陆上的空气比海洋上的空气更冷。由于与形成全球气候循环一样的原理,空气在海洋上上升,又在大陆上下降,从而形成从大陆到海洋的大气环流。在夏天,这一过程则反过来发生。这些随季节变化而往复流动的气流就被称为季候风(源自阿拉伯语“季节”这个词,mausim)。其主要影响范围在印度洋和位于热带的太平洋的西部地区。季候风与全球大气循环相互影响,同时它还受到山脉地形(陆地表面的形状,比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给亚洲西南部带来了一个极其复杂的气候模式。
图10、2002年2月10日在墨西哥湾的飓风莉莉
[ Last edited by tcogh327 on 2006-2-28 at 10:4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