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让情欲模糊了是非
田方萌
乍看上去,《色戒》是一出希腊式的哀婉悲剧,和经典剧目美狄亚有异曲同
工之处。在希腊神话里,传奇人物伊阿宋来到科尔喀斯国,向国王埃厄忒斯索要
金羊毛,埃厄忒斯不愿轻易交出镇国之宝。国王的女儿美狄亚爱上了伊阿宋,帮
助意中人从父亲那里盗取了金羊毛,随他一同远走高飞。数十年过去,美狄亚人
老珠黄,喜新厌旧的伊阿宋准备迎娶了另一位公主格劳克。炉火中烧的美狄亚为
报复丈夫,杀害她和伊阿宋的三个孩子。古希腊人很早就意识到,对敌人的情欲
是悲剧的起源之一。
《色戒》蕴含的政治意味
然而,《色戒》在一处关键点上迥异于美狄亚的故事。埃厄忒斯为了试探伊
阿宋的实力,假意许下诺言——如果伊阿宋杀死骇人的神牛和巨人,国王就会送
给他金羊毛。伊阿宋和伙伴们经过一场血战,消灭了神牛和巨人。可埃厄忒斯出
尔反尔,还是不愿交出金羊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美狄亚暗助伊阿宋,多少
有点弃暗投明的味道。在《色戒》一片结尾,王佳芝对易默成的暗示也属于对国
家的背叛,却无论如何称不上弃暗投明——易在任何意义上不占据道德上峰。
失去了道义支持,如果李安还想激起观众对王佳芝的同情,就必须大量动用
煽情手法。在需求一方,影片多次暗示,王出身于缺乏父爱的家庭环境,暗杀组
织仅仅将她当作情报战的工具,甚至不经商量就作出牺牲她童贞的决定。在供给
一方,李安又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一个冷酷专权的性感美男形象,易默成的性虐癖
恰好满足了王佳芝对父爱的渴望。“这个人是真爱我的”,一个得到爱情的女人
怎么会忍心杀害她的情人?于是,观众们被情欲说服了,同王佳芝一起背离了政
治道义。
影评作者窦婉茹认为,《色戒》主要表现了男女之间固有的矛盾,即女人
“一时糊涂的痴情”和男人“一以贯之的无情”。不计这一观点对男女性情的误
判,窦婉茹首先失察了文艺战士李安在政治上的良苦用心。无论小说还是电影,
《色戒》都是非常政治化的文本,~只是体现政治价值的~戏码。张爱玲和
李安运用他们各自熟悉的武器,文字和镜头,火力十足地表达了一项鲜明的政治
主题——个体主义高于民族大义。龙应台称李安是在“抢救历史”,不错,《色
戒》正是一次针对历史记忆和政治叙事的话语较量。
个体利益和团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在人类原始社会就已存在,到民族国家时
代又出现了新的紧张关系。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崛起,均须在个体自由和国家
权力之间保持一定程度的平衡。可悲可叹,由于中华民族生存压力过大,一轮轮
革命不断走向极权化趋势,二十世纪的中国甚至经历了文革式的惨剧。痛定思痛,
李泽厚先生在八十年代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式的命题——救亡压倒启蒙。海峡
对岸的人们同样体验过这种践踏个体权利的悲情。两年前,笔者在香港大学参加
一个新闻研讨会,会上龙应台女士满怀激情又不失控制地讲述了她对白色恐怖的
惨痛记忆。因为国家权力膨胀的教训太过深刻,两岸知识分子捍卫个体自由的巨
大反弹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李安这次在个体自由一维走向了极端,全然错用了间谍史。小说版的
《色戒》本是基于一条很不可靠的传言。张爱玲不经意从别人那里听说,国民党
间谍郑苹如在大衣店里对汪伪情报头子丁默邨说了一声“快走”,就构想出一段
女间谍爱上男特工的情话。与《色戒》中缺乏父爱的王佳芝不同,郑苹如在三十
年代的上海滩是出了名的大美女,时尚杂志《良友》的封面女郎。包括日本首相
近卫的公子在内,追求者多如过江之鲫,她何必相中一个汉奸?丁默邨也远逊美
男梁朝伟,其人一副凶杀恶煞相,又臭名远扬,怎么会讨女孩子喜欢?以丁之好
色乱性和老辣冷漠,也不会轻易迷上一个小他十几岁的水嫩姑娘。硬要在这段间
谍案上拼凑出一段罗曼史,既有侮于郑苹如,又小看了丁默邨。笔者专门请教过
美国情报史专家大卫-坎(David Kahn),据这位熟知西方间谍掌故的老者回忆,
他还不曾听说过类似《色戒》的故事。可见,张爱玲的编造即便不是无有生有,
也是极其很罕见的。
《色戒》误导的道德取向
被《色戒》打动的影迷可能会说,人家易先生就是那么那么地富有浪漫气质,
像《绝代双骄》里的江枫,微微一笑就能够征服女人,可不可以呢?笔者并不是
要否定男女私情,但《色戒》中的~并不属于私人空间,而是十足一桩公共性
事件。李安借情欲叙事跳到政治光谱的另一端,已然越出了个体自由的道德底线。
所谓道德底线,中国传统强调起码的两条:一是民族大义,二是人头落地不能长
出来。王佳芝的背叛行径同时突破了这两条底线:她不仅出卖了国家利益,而且
搭上了六位同事的性命。
近年来,不少国人嘲笑过传统的忠奸观念,认为那种力辨华夷、黑白对立的
民族观念太过简单和狭隘。从五代的冯道,南宋的秦桧,明末的吴三桂,到民国
的汪精为,都有文人学者乐于为其当翻案律师。笔者承认,历史的真相的确比戏
台上的剧情复杂得多,汉奸也在异族统治底下做过善事,主和派可能对敌我实力
的评估更准确,引外族入关者有不得已的苦衷,卖国贼也有“我本善良”的一面。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尽管存在种种主客观原因,汉奸毕竟与敌人合作了,或是充
当满族人的走狗,或是降格为日本人的工具。同胞们还在抗争异族入侵,汉奸已
经投入了新主人的怀抱。如果说敌占区的老百姓苟且偷生值得同情,政治精英人
物的背叛则殊难赦免,因为没有一个伟大民族可以在汉奸的逻辑上站立起来。
为了看清《色戒》在伦理层面的误导取向,我们再退一步推证。假设四十年
代初的时代背景并非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正义战争,而是两大军事集团竞逐东亚地
区的主导权,道义上谁也不比谁高多少。日军当年声称,侵华战争只是针对英美
殖民者的“解放战争”,难道只准西洋人拥有租界,就不许东洋人设立占领区?
即便如此,王佳芝作为战争一方的情报人员,也没有理由叛变组织。若是她因经
受酷刑打熬不住,尚情有可原;出于情欲的背叛,绝对不可以宽恕。想想看,如
果前线的士兵看上了敌方的将官,为搞同性恋而调转枪口,这仗还怎么打?王佳
芝陷自身于不义,还连累了六位同志,违反最基本的军事纪律。这不仅是错误的,
而且是愚蠢的。《色戒》在美国放映后,有位汤姆森先生(Desson Thomson)在
《华盛顿邮报》撰文,说是“开放的心灵不是为封闭的头脑准备的”(Open
Hearts Aren't For Closed Minds)。如果二战期间美国女间谍放走德国情报官
员,不知汤姆森先生的心灵是不是还会如此开放?
我们不妨从道义立场上再退一层。假设王佳芝连军事集团的一员都不算,只
是国民党情报机构雇佣的职业杀手(尽管不那么职业),那么她至少应该讲点职
业道德。人家给你钱,你迷上目标,还不了酬金也就算了,总不能让主顾连命都
赔上吧?如果说王在第一次行动中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女学生;第二次她可完全清
楚其中的利害风险。王佳芝有交易的自由,甚至有中断合同的自由,但是不应具
有背叛合作伙伴的自由。跻身全球精英阶层的李安可以有家无国,置民族大义于
不顾;如果他还坚持契约精神,就应该为重庆方面说几句话。
《色戒》映射的汉奸史观
事实上,李安恰恰不想为抗战力量说话。《色戒》在港台公映之后,《亚洲
周刊》主编邱立本先生硬想把《色戒》整合到“大中华”框架里去,说是马英九
也为片中的爱国场面动容云云。其实《色戒》中的爱国场面正是李安的败笔。笔
者在华盛顿观看《色戒》,演到“中国不能亡”那一幕,银幕下的美国观众纷纷
发笑。我们看《北非谍影》中法国流亡者演唱《马塞曲》那一幕,有过这种滑稽
感吗?我不认为李安有意出此效果,可他给爱国场面的戏份远不如他在床戏上下
的功夫。影片中民族主义的代言人,情报人员老吴,是个很单薄的长官形象,只
会吹胡子瞪眼地讲一番大道理;而王力宏扮演的爱国青年整个一油头粉面的公子
哥儿。
邱立本有意无意地误读了《色戒》,龙应台才是李安真知的知已。与李安一
席长谈之后,龙应台在《亚洲周刊》发表《我看色戒》一文,深得该片个中三昧。
龙女士告诉我们,其实丁默邨不是那么坏,他利用日伪情报长官的身份为“党国”
做过不可忽视的情报工作,不亚于战场上将军们的贡献。丁的死罪也并非出于战
争阴云,而是缘于他“贪看湖上清风”,不能算是罪过。我们这些普通读者虽然
没有龙女士替汉奸翻案的耐心和仔细,也还理解情报工作的意义。问题是,丁默
邨是在战争形势逐渐明朗,胜利女神开始眷顾同盟国之后,才开始向重庆方面示
好的。丁早年就是变节的~,一看势头不对,再次使出见风使舵的伎俩。如
此反复的小人品性,某种意义上说,还不如一意孤行的独裁者,后者至少还忠于
自己的政治理想。按说龙女士也是老大不小的人了,这点政客权谋还看不出来?
至于蒋介石一怒之下处死丁默邨,固然体现了暴君的性情乖张。不过,龙女士既
然体谅王佳芝的动心助奸,也应该容忍一下蒋中正的动气除奸吧。
从纯艺术角度看,笔者还是很欣赏李安电影的,他的作品至少好过张艺谋的
装腔作势和王家卫的故弄玄虚。可李安的女刺客和张艺谋的男刺客在目标面前一
样糊涂软弱,无论是温柔一刀还是“十步一杀”都下不了手。龙应台称《色戒》
是“真正的离经叛道”,其实这种汉奸史观由来以久,近年来更是叫嚣尘上,李
安也不算太出格。《色戒》在中国内地的电影审查意见只限于~暴力场面,意
识形态方面了无问题,说明此片什么政治尺度也没有突破,只是进一步混淆了是
非。汉奸史观走到《色戒》这一步,已经到了有个体而无国家,倡私利而抑忠诚,
褒感性而贬理智的地步。够水准的自由派不仅不该为此片叫好,而且应当起而痛
斥之。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tianf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