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频”的版本间差异

来自中国分布式计算总站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以内容“超频是通过提高处理器/RAM的频率,以提升性能的行为。{{Wikipedia}} ==基本概念== *基频(Reference Clock):也称为总线频率,是大多数...”创建新页面)
 
第8行: 第8行:
 
*体质:指处理器的低电压稳定性。一般来说,如果处理器不加电压就能超频许多,或是正常频率可以在较低电压运行,则认为是“体质”较好的CPU,超频事故率相对较低。若是默认电压十分高的CPU或默认电压下不稳定需要加压的CPU,一般认为体质差,这种CPU超频容易出现事故,甚至日常使用也容易蓝屏,被称为“大雷”。
 
*体质:指处理器的低电压稳定性。一般来说,如果处理器不加电压就能超频许多,或是正常频率可以在较低电压运行,则认为是“体质”较好的CPU,超频事故率相对较低。若是默认电压十分高的CPU或默认电压下不稳定需要加压的CPU,一般认为体质差,这种CPU超频容易出现事故,甚至日常使用也容易蓝屏,被称为“大雷”。
 
=基本指南=
 
=基本指南=
 +
以下是超频较基础的步骤。
 +
==体质测试==
 +
使用RMClock一类软件进行CPU降压,寻找可使系统稳定的最低电压,(有时间的可以使用[[GIMPS]]进行压力测试检查稳定性)以对CPU的“体质”有初步了解。
 +
 +
对于GPU来说,一般使用网络上流传的一些体质测试工具进行半定量测试。
 +
==寻找工具==
 +
不少硬件厂商都提供官方的超频程序供玩家选用,常见的有[https://downloadcenter.intel.com/Detail_Desc.aspx?agr=Y&ProdId=3483&DwnldID=22835&keyword=+%e8%87%b3%e5%b0%8a%e8%b0%83%e8%af%95%e5%ae%9e%e7%94%a8%e7%a8%8b%e5%ba%8f&lang=zho Intel XTU]、AMD OverDrive(长期未更新)。nVidia的Windows驱动程序可以修改注册表设置超频,但是由于不易使用,逐渐被 [http://event.msi.com/vga/afterburner/index.htm MSI Afterburner,适用于AMD/nV显卡]和NVIDIA Inspector替代。Linux的nvidia-config为nVidia驱动内置的超频程序。
 +
 +
对于DIY玩家来说,不少兼容机BIOS设置也自带超频。这种超频相比官方工具,经常更加有效,并且可以调节基频设置,这样锁定倍频的正常CPU也可超频。
 +
 +
==开始工作==
 +
超频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且应尽量降低外频和电压的调节幅度。同时,应注意[[散热]],以免过热发生事故。
 +
 +
其中,CPU电压应尽量控制在1.3V以内,(电压较高或冷却十分充分者可以适当放宽),以防发生事故。
 +
==压力测试==
 +
超频后应进行压力测试(Stress Test)以保持稳定性。比较稳妥的做法是72小时测试。Intel XTU等超频软件也自带压力测试组件。
 +
==性能测试==
 +
基本的方式是进行基准测试,常见的有SuperPi,3DMark等,当然也可以使用[[BOINC]]自带的基准测试功能。
 +
 +
更形象的方法是直接实际测试,例如运行WU检查性能提升程度。

2013年8月19日 (一) 10:53的版本

超频是通过提高处理器/RAM的频率,以提升性能的行为。

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中的相关条目:
超频
您也可以尝试搜索维基教科书

基本概念

  • 基频(Reference Clock):也称为总线频率,是大多数硬件工作的基本频率参照物。也就是说,提高基频会让几乎所有芯片在一个较高频率运行。此时不少硬件,具有代表性的是硬盘和一些USB3.0接口,容易出现工作不正常甚至系统检测不到的情况。
  • 倍频(multiplier,ratio):指CPU/RAM或核芯显卡等硬件工作频率相当于基频的倍数。也就是说,系统的工作频率可以基于以下关系式得出:

f处理器=f × n倍频

  • 电压(Voltage):处理器一般都有各自的工作电压,且允许使用一些自带的适配器等结构改变电压。一般情况下,CPU的工作电压约0.9V~1.4V(1.4V其实已经十分高了),GPU的工作电压约1.0V,RAM的工作电压视种类不同而不同。便携式计算机的CPU工作电压一般较低,其性能也较低。

习惯用语

  • 体质:指处理器的低电压稳定性。一般来说,如果处理器不加电压就能超频许多,或是正常频率可以在较低电压运行,则认为是“体质”较好的CPU,超频事故率相对较低。若是默认电压十分高的CPU或默认电压下不稳定需要加压的CPU,一般认为体质差,这种CPU超频容易出现事故,甚至日常使用也容易蓝屏,被称为“大雷”。

基本指南

以下是超频较基础的步骤。

体质测试

使用RMClock一类软件进行CPU降压,寻找可使系统稳定的最低电压,(有时间的可以使用GIMPS进行压力测试检查稳定性)以对CPU的“体质”有初步了解。

对于GPU来说,一般使用网络上流传的一些体质测试工具进行半定量测试。

寻找工具

不少硬件厂商都提供官方的超频程序供玩家选用,常见的有Intel XTU、AMD OverDrive(长期未更新)。nVidia的Windows驱动程序可以修改注册表设置超频,但是由于不易使用,逐渐被 MSI Afterburner,适用于AMD/nV显卡和NVIDIA Inspector替代。Linux的nvidia-config为nVidia驱动内置的超频程序。

对于DIY玩家来说,不少兼容机BIOS设置也自带超频。这种超频相比官方工具,经常更加有效,并且可以调节基频设置,这样锁定倍频的正常CPU也可超频。

开始工作

超频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且应尽量降低外频和电压的调节幅度。同时,应注意散热,以免过热发生事故。

其中,CPU电压应尽量控制在1.3V以内,(电压较高或冷却十分充分者可以适当放宽),以防发生事故。

压力测试

超频后应进行压力测试(Stress Test)以保持稳定性。比较稳妥的做法是72小时测试。Intel XTU等超频软件也自带压力测试组件。

性能测试

基本的方式是进行基准测试,常见的有SuperPi,3DMark等,当然也可以使用BOINC自带的基准测试功能。

更形象的方法是直接实际测试,例如运行WU检查性能提升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