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fwjmath 于 2013-10-2 15:28 编辑
因为演讲很多,而且很多都是关于BOINC的技术以及应用方面的,很多其实都跟算友关系不是特别大,所以我就挑一些有关系的说一下,还有一些闲谈的时候提到的信息也一并说一下。
有新消息的项目包括:CAS@home, WCG, CPDN, LHC@home
幻灯片和录像在这里:http://boinc.berkeley.edu/trac/wiki/WorkShop13
BOINC平台总体情况:
David Anderson说,志愿者的数量在下降,虽然算力其实不算下降得太厉害,但还是个问题。他呼吁各项目多去做宣传,去吸引新的志愿者,也尽量留住已经加入的志愿者。
在技术方面,开发者正在将BOINC整合到不同的科学计算平台,希望可以方便研究人员利用BOINC和志愿者的资源。
他们也对在Android上运行BOINC很感兴趣,但是因为Android性能略低,不能算太大的包,可能各项目要为它特别设计应用程序,与普通PC的包分开单列另一种更加小的包。他们也打算把手伸到将要出来的Google TV上,因为它也用Android,而且一直插着电源,没有电池的问题。对于一些对于储存需求比较大的项目,他们也正在开发能使用SD卡的功能。但Android的碎片化也始终是个问题,不仅软件不太相同,连硬件都差异很大,这对于计算程序来说是个很令人头痛的问题。交叉编译很麻烦,这也是个问题。他们正在想办法解决。
他们也在尝试开发iPhone上的BOINC客户端以及应用程序。
关于BOINC客户端方面,他们也正在想办法开发对GPU更精细的控制方法,来满足志愿者的需求。我提了个关于GPU使用率控制的问题,David Anderson的回答是还没有想到好办法,他问过NVidia的人,但是貌似短期内显卡不会支持进程优先级之类的东西……
而关于整个BOINC的生态系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比如说新项目的消息传播得很慢,大部分志愿者不会去主动探索新项目,而研究人员也因为不能保证能获得充足的计算资源而不愿意开展项目。David Anderson提出了一个想法:将研究项目集中到一个品牌下面。这个品牌,比如说叫Science@home吧,将会是一个类似BAM的account-manager,而与其去选择加入的项目,志愿者可以直接选择想要参与的研究方向,比如说生物学搞一个大类,物理学另外一个大类,等等,然后志愿者可以直接选择参加生物类项目,然后Science@home就能自动分配参加的项目,当然志愿者之后也可以进行更精细的选择。当然,对于不同项目默认占用多少资源,这是个有争议的地方,不过总体的方向感觉上是可行的。
之后我跟David Anderson提了个意见,就是关于项目网站翻译的问题。他说他也没辙,要项目方配合才行,不过最新的服务器代码已经包含了有关内容。还有翻译的话,因为是将字符串提取出来,没有上下文的话翻译很麻烦,他说会跟进一下,不过貌似技术上不太容易。
CAS@home:
其实这个国产项目最严重的问题是,没有找到足够的研究项目。之前说过的那个高能物理的计算项目貌似流产了,具体原因不清楚,但是基本可以肯定是因为高能物理的研究人员不太愿意用BOINC。纳米研究(LAMMPS)的计算也停了,因为计算时间实在是太夸张,而且会中途无故出错,志愿者很不高兴。现在剩下正在算的蛋白质项目(ICT)貌似也快要算完了,大概在三四个月内吧。如果算完之后,大概就没什么东西算,要暂停一下项目了。
我给主持项目的伍老师提了些意见。
一是让项目方多来论坛交流,吴博士说之前那个负责我们论坛的人,其实就是来看看我们有啥意见,再发发新闻啥的,他们希望主要的交流还是在他们项目论坛上。我的意见是,其实可以多来灌水熟悉熟悉,不要老是看着不说话,因为这样很难建立互信。吴博士说会跟进这个事情。
二是计算项目的问题。我跟她提到,yoyo@home的ecm项目一直有包,因为这是个分解质因数的数学项目,而数学研究者对于这个永远有需求,就算是10年20年以后都会一直有包。她好像有点感兴趣的样子,大概是因为她们实在是没有啥计算项目了吧。我不知道她回去会不会尝试联系数学那边的人找项目,就当作是个念想吧。
WCG:
有很多喜闻乐见的消息:
1. 在HCC上的GPU程序性能很令人惊喜,大大缩短了完成项目所需的时间。WCG那边正在尝试在GPU上编写更多的应用程序。
2. WCG那边将CEP的结果汇总成了一个网站(http://www.molecularspace.org/),其中包含很多搜索到的分子。有些分子理论上的光电转化效率比现有的材料要高一倍,当然具体还是要实测,不过看起来很有希望。WCG的负责人后来跟我说,其实很多完结了的项目都在科研中产生了很深厚的影响,但是志愿者不太清楚,他们觉得这很可惜。比如说有个关于癌症研究的项目,它的结果对于NIH关于癌症的指导文件有着很深刻的影响,但是大家其实都不知道这个事情。
3. 为了将这些完结项目的结果和影响更好地展示给志愿者,让他们看到自己做出的贡献真的改变了世界,还有为了更好地展示新项目吸引新的志愿者,WCG方面正在着手项目网站的改版。新版网站将更加着重于展示项目的科学信息,让一般志愿者也能明白项目的意义,也提供足够的深度解读来满足那些科学爱好者。他们也在研究怎么发挥社交网络的潜能来拉到更多的志愿者。
4. WCG大概很快会有新的子项目。在一两个月以内(也有可能是下个星期),就会有新项目计算程序的Beta放出。关于Badge,因为很多人蓝了,所以正在考虑添加更多的badge,不过因为还有些细微的决定要做,所以还没那么快,要稍微等等。
5. 关于网站翻译的问题,WCG将网站翻译成了5种语言,包括中文,但在五种语言中,说中文的参与者其实是最少的。WCG的人问我翻译质量怎么样,因为他们是找翻译公司做的,所以不是很确定。我说虽然没仔细看过,但是我觉得还可以。我问他们为啥不找志愿者合作,起码校对一下也好,他们说因为WCG是IBM这种大公司做的,很多各种条条框框,有些很好的事情都做不了……
CPDN:
他们的负责人在我做完关于Team China的演讲之后,对我们队非常感兴趣,特别是翻译和团队协作方面。他向Team China提出,能不能帮助他们翻译网站,以及找人去当官方论坛的版主。关于这件事情的邮件我已经转发给equn, Youth和大仙了。
这样做的原因是,CPDN有计划开发一个新的子项目(也就是计算程序),用于对东亚地区的气候进行更加精确的计算,以获得全球气候变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他们正在寻找东亚的合作者,貌似在日韩都找到了希望合作的科学家,现在他们正在找中国的合作者。而因为东亚地区其实基本上就是中国,CPDN觉得中国的志愿者可能会很感兴趣,希望能吸引更多人来投入这个新的子项目,所以需要把网站论坛什么的做好。
首先是网页,他们稍后会将网站的翻译挂载到Pootle平台,就像现在SETI@home和RNA World网站的翻译那样,然后他们会通知我们去翻译,不过这个也不急,到了我们就做就是了。
其次是论坛。他们打算新子项目开发好之后,就弄一个全中文的官方子论坛,希望能找到一些对CPDN比较熟悉的志愿者来帮忙管理。我说应该没问题,反正到时事情搞好之后,他们会通知我们,到时再选人去就可以了。
哦,还有一点很重要:新的子项目不像以前的模型那样需要一个多月的计算,只要四五天就可以了。这显然更加方便。
LHC@home:
他们正在开发新的项目,叫Beauty@home,计算的内容大概是从LHC实际产生的数据中,分析有关底夸克对产生及衰变的数据,从中寻找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吧,其实我也是猜的。
最传统的LHC@home项目(就是SixTrack那个),现在也有一些新的任务,是为了貌似在2020年要开始建造的新加速器,进行设计方面的模拟。因为是新构造,换了一个框架,貌似还是挺需要计算力的。
然后,因为有关LHC的项目就有好几个了,他们打算想办法统一到同一个品牌下,比如说叫LHC@home或者CERN@home,这样也更加好搞更多有关的计算。
新项目: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SZDG(Sztaki Desktop Grid)么?他们沉寂了很久,但是貌似最近他们要推出一个新项目了,是关于计算黎曼zeta函数极大值的,这对于探究著名的黎曼猜想以及素数分布很有用处。当然现在还在初期开发阶段,不过网站已经建好了(http://www.riemann-siegel.com/),大家可以去看看。
会议中有个南非的小伙子也做了报告,提到他们正在做的关于多重正交拉丁方的BOINC并行化研究。他们现在有个内部项目,希望开放给所有志愿者计算,不过遇到了不少任务包分割的问题。在听了我关于在BOINC中并行化大规模剪枝搜索的报告之后,他很感兴趣,跟我讨论了很长时间怎么具体做分割和运行。如果顺利的话,在未来可能可以见到又一个数学新项目,当然现在还是八字没一撇的事情……
Team China:
我做的关于Team China的报告,反响貌似还不错,David Anderson貌似对于我们志愿者做的事情很佩服,还希望以后我们也继续去参加。虽然不能保证,但是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可以尽量找可以去的队友去开会,作为志愿者、项目研究人员和BOINC方面的桥梁。
以下补上一些照片:
这是David Anderson在为Team China总积分表签名

这是签名之后我跟David Anderson的合照

这个是Hackfest中拍的,CAS@home的伍博士正在大家讨论技术上的问题。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